2011年風電行業整合的風聲明顯顯露
2011年風電行業整合的風聲明顯顯露
推動行業整合的是各種技術標準和管理辦法的不斷出臺,在準入標準、并網技術、功率預測預報等多方面提高門檻。此外,還有更多標準正在制定或征求意見階段。這也使得從2011年開始就有的行業整合的風聲從幕后走向臺前,在較近明顯地顯露出來。
專家表示,風電整合的推進,將使以五大發電集團為首的風電開發巨頭首先受益。
實際上, 除了國內整合,中國的風電企業也在逐漸走出國內,尋求國際合作。
在近日舉行的2011中國清潔電力論壇上,加勒德哈森北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偉平表示:“這個行業越來越多元化,而且行業整合也出現了國內外合作的趨勢。”不過他同時提醒,行業整合并不能掩蓋這個行業正暴露出越來越多問題的現狀。
**企業走出去
為了確保內蒙古風電產業未來的良性發展,“風電三峽”內蒙古早在今年3月就制定了《推進風電企業整合減少主體指導意見》,其中提出要提高風電開發的準入條件,并對現有企業以重組、兼并、聯合和托管等方式減少運營主體,扶持優勢企業做大做強。據悉,到“十二五”末,內蒙古全區內的風電開發企業將由目前的68家左右整合至25家以內。
同樣,國家不斷提高準入門檻,也是希望改變風電行業投資過熱、核心技術缺失、重復引進落后技術、關鍵設備依賴進口等頑疾。目前,我國的發電機、葉片已能滿足國內風電產業的需要,但部分關鍵設備依賴國外進口。
為了提高競爭力,中國企業不斷拓展海外合作。例如,湘電收購荷蘭達爾文公司,金風收購德國公司,通用電器和哈爾濱電器宣布將成立兩個合資企業,大唐新能源和澳大利亞公司的合作……
潘偉平表示,中國風電行業整合已經開始,大型國營企業在其中占主導地位,但走在前面的企業已經不再只盯著國內市場,不管陸上風電還是海上風電都已經走出去了。他認為,未來10年,行業整合是風電行業走向可持續和健康發展的方向。
我國很多主機廠已經從不錯代風機發展到**代,甚至是第三代風機。潘偉平表示,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的主機廠應作垂直整合。他指出,在產品優化過程中,不少主機廠的供應鏈渠道不斷增加,引入了更多的供應商。供應鏈的快速發展成為風機本土化和價格下降的重要基礎。但是,更換零部件以后,企業必須關注機器的性能、運轉情況等實際問題。
近年來,國外制造商在中國市場的份額越來越小,有數據稱從2004年的80%降到了2010年的10%。但潘偉平提醒道,由于我國這幾年發展的基數非常大,因此雖然比例降低了,但絕對數量仍然相當高。
以全球風機老大維斯塔斯為例,雖然表面上看不到很大的市場份額,但是維斯塔斯近年來一直從行業發展的角度跟國內的電網公司和行業協會合作,積極為國內行業作貢獻,本土化做得很好,國內市場的絕對數量并不小。
當然,國外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而國內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難。例如,海外市場的準入制度、市場接受程度,甚至商業模式都和中國不同,很多企業花了很大力氣卻收效有限。
對此,潘偉平指出,走出去的企業應首先練好內功,“實際上人家看中的并不是你的企業背景,而是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和你做生意的方式”。
風電行業需要重新自我審視
較近一段時間,業內對大風電基地的開發出現了不同聲音。潘偉平認為,在國家規劃的大風電基地之外,應該將視線放寬,大小結合,考慮分布式能源能否和大基地并行發展。而在甘肅、河北等地出現的風機脫網事件也給行業相關方敲了警鐘。總體來說,潘偉平認為,風電行業正在變得越來越復雜,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利益相關方參與進來。
過去幾年中,我國風電行業一直較為強調風機技術,但對于風電廠的設計、并網協調、和其他能源的配合等卻關注較少。如今,一些當初沒有預料到的技術問題對電網運行造成了很大影響。并網、蓄能等問題開始受到重視。
“現在我們要重新審視,去適應現實情況。”潘偉平說。風機的產品質量和規范管理問題較近同樣引發了很多討論。有人提議將風電產品納入國家質監系統強制檢驗。對此,潘偉平表示認同,他舉例說,同飛機、電梯等產品類似,都是需要強制檢驗的,風機也應由相應的部門對較終的產品質量進行強制檢驗。
國外的風電發達市場已經有了多年經驗,而國內在測試、改進、優化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潘偉平建議加強基礎科學的研究,同時建立公共的科研、測試、檢驗平臺。實際上,近年來,很多風電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并且,隨著整合之風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資源將向大企業集中,支持大企業做大做強,**產業升級。但潘偉平直言不諱:“這些研發中心大都是打著國家的牌子,實際上國家在這方面花了不少錢,但是研究成果卻沒有在行業分享。行業內都很關注公共平臺的建立,我們也比較了西方的模式,這個平臺是否能共享?